第49章 【第十回】夜深篱落一灯明(叁)(1 / 1)

夜雨疏灯录 酒空雪 1701 字 2个月前

仆固怀恩引回纥、吐蕃入寇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,江湖中多路豪杰、各派弟子驰援长安、奉天、邠州等地,择菁大会就此往后推迟。

若是这场仗打得长,或许推到来年也说不定。不过总不至于再像先前那般,一停就是十年。

这仗一打,扬州事务愈发繁忙,加之多处路不通,沈亦之未能赶回洛阳祭奠亡妻;中秋过后,沈碧被一辆华贵的朱红车辇接回敦煌。

何子规最终还是未赶回长安去送李光弼最后一程。在这种关头,以她的身份回到长安,无论是为了什么,都只会遭到非议与忌惮,对她的绞杀暂且不提,甚至还有可能再牵连到那已经与世长辞的李帅。

再想想仆固怀恩为何叛唐,想想李帅因何忧思成疾,朝中如今那般的浊流漩涡,她既身在江湖、本就身在江湖,又何苦去蹚那一趟浑水?

这个念头几转而落,她置身云归客栈之中,怔然望着窗外秋日的天高云淡,忽地垂首,抬起左手捂上了眼睛,竟是还微微颤抖着。

若是以前,若是以前——

她怎会有这般想法?

昔年是谁于宵禁后长安城的夜色里恣意往来,又是谁孤身一人入敌军驻地如入无人之境,又是谁在帝王将逝前独闯偌大禁宫冷眼看其人死灯灭?

她合该此时一人一马独自北上,合该携剑入长安、将一束尚带着晨间露水的白菊献于李帅灵柩之前!

无声无息而来,无影无踪而去!

但——

她放开手睁了眼,看向左手掌心,那腕间缠着重重细布。

冷魂钉入骨,正如其名,不仅削了她的功力,也逐渐冷了她一腔傲岸魂、难凉血,将那不可一世的意气钉死在了那时的冷雨污泥中。

她犹自盯着左手掌心,握紧了。内力强行一催,冷魂钉于八脉交会间岿然不动,左腕骨脉霎时剧痛如冰川碾过、片片粉碎。

但她仍然越攥越紧,眸底冷冽。

约摸一盏茶后,她松了左手起身,登上客栈外一只客舟,往问花榭去了。

···

两个月被新一轮的兵荒马乱推搡着倥偬而过。转眼十月,入冬,肃杀寒天。

十月初七,夜,奉天,乾陵之南,列兵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[1]利刃严阵,刀锋如雪。

旌旗麾帜迎凛风猎猎。

天未明,回纥、吐蕃大军至,借着冷然月光看清那列阵以待的唐军,看清风中旗帜徽样,皆驻足于原地,未曾再上前一步。

那迎风而展的牙旗之上,压着暗色凶猛虎豹纹的,赫然一个“郭”字。

在天边第一缕曦光浮现之时,那汹汹而来的敌军终于动了,如潮水一般,渐渐退去。

···

而这两个月内,沈亦之与何子规自然未闲着。正如先前所言,沈亦之此次借扬州择菁一事而来,是为了离散江南盟。

或者说,奉命。

他奉身后东家之命赴江南,在完成洪都一行吞并或拔除霹雳堂——自是吞并为上策拔除为下策——这一密令之后,又至扬州,与“清明决”暗中联手,力图消解江南盟,拆分江南道旧格局。

清明决,风雅楼。皆是她手中之棋、掌中之刀。

至于“红尘剑”何子规,也确是她引入的一道劲力。

如今扬州择菁推迟,虽与原本计划稍有出入,却称得上是个更好的机会。

江南盟自缔结起已有四百余年,重新修订的盟约也已有近百年,利益牵系,纵是天家改天换日,也一时难以割舍。虽对外说是勠力同心,表现得亦是亲如兄弟,但到底是貌合神离,早已风化成差不多一盘散沙。

沈亦之借着帮衬择菁大会,明着自洛阳总楼调来至少十位影客,皆是精挑细选、各有所长。而暗地里自洛阳等地赶来扬州的风雅楼之人,业已藏在暗处伺机而动。

江南盟里能钻的空子属实太多——不说四百年的旧事能困得住谁,只说自百年前新盟约起,战乱前尚且还好,可后来一场席卷近八年的浩劫过后,一地断壁残垣,江南盟内原本四十三门派缩减至二十八,余下的要么苟延残喘,要么虎视眈眈,或想以江南盟为跳板寻求新的庇护,或想休养生息安身立命,或想吞并各家一家独大。

八年烽火磋磨后,人心、利益、情义,在江南盟的各方之间,已经变得比纸还薄。那昔年洋洋洒洒一卷盟约,也不过是等着一剑寒光闪过,便能就地断为两截,烧在江湖暗火中。

江南盟本已岌岌可危,如今所能凭借,仅有各方心照不宣的沉默,以及那连接在各家之间,一点点脆弱的利益平衡。

而江南盟现任盟主古思远,又怀着什么心思呢?能在这如今摇摇欲坠的江南盟仍维系着微妙的平衡,又能于问花榭中与风雅楼楼主来一场隐含锋芒的无形对峙,他又凭借着什么呢?

如今扬州择菁推迟,时间未定,各家按兵不动,原有的谋划皆被打乱,坐得住的或是坐不住的,都隐隐露了些不安分的行迹因由。

八月末,风雅楼与江南盟中寻冰楼、缥缈门暗中达成协议。

九月初,沈亦之秘密会见芝兰阁阁主。

九月中,执行任务归来的几位影客各带回一封信……

在表面的心平气和交谈甚欢下,一场不见硝烟的交锋与拆解无声无息拉开序幕。

···

长安城,大明宫。

夜深,宫禁。殿外星河寥廓,殿内灯火长明,相映如昼。

郭子仪一身戎装未卸,刀兵离身,拜于御座之前。

“此次解长安之危,郭卿与杨、柏二人有大功。吾欲封卿为尚书令,以彰……郭卿似乎有话要说?”

“臣尚当不得此位。”

御座上之人无言许久,只长叹一声问道:“那郭卿想要什么?”

郭子仪默然半晌,再度拜下:“臣恳请陛下[2],撤玄鹰符。”

殿中霎时寂静,惟有灯火摇曳,映出一君一臣两道人影。

“……郭卿只要这个?”

“是。”

“早闻郭卿爱兵如子,果真不虚。”李豫起身缓步下了御座,俯身将郭子仪扶起,“也罢。玄鹰符之事确无必要,自李将军离世后,吾自省良多,也实感此举……是有些过了。”

“陛下……”

李豫回身走回御座,背对着郭子仪道:“郭卿且先回吧。近两个月来成日奔波劳苦,辛苦郭卿了。”

郭子仪从殿中退下时,恰好与入殿的一袭霁青身影相错。二人皆是身形一顿,谁都未曾看对方一眼,却已有冬夜的寒悄然在他们之间凝滞。

“国师阁下。”

那人颔首见礼:“郭公已见过圣人了?”

郭子仪未正面回他,只悠悠长叹一声。

“人这年纪一大,就常想些有的没的。”郭子仪似颇有感慨地道,“国师当知,这红尘中事,还须得红尘中人自己来解。古往今来,人们挣扎着活,生老病死也好,贫贱困顿也罢,皆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己走出来的路。”

“郭公此话意有所指。”

郭子仪只正了正肩头戎甲,慨然长叹:“人如朝露,如蜉蝣,却也知何为,为死不顾世……”

灯火长明间,玄徽长身静立,任由郭子仪身影远去。

一个时辰后,钦天监。

霁青披身,玄徽端坐于璨然夜空之下,仰首凝望那无边星穹,一双眼清透漠然,似洞穿那万古以来流转不休的星轨,解出道道铭刻宿命的通衢。

而这无声无息于人世开启的一场博弈,最终却是以局外人一句“请撤玄鹰符”荒谬告终。

许久,他收回目光,自袖间取出一块通体莹润的细长黑曜印信,上雕展翅飞鹰,下刻故人名姓。

“四百多年了……”

他摩挲那玲珑印信良久,偌大而旷寂的钦天监,只听得一声低叹。

“我这一局,失却先手,竟败得这么荒唐……”

···

十一月,协同风雅楼将最后一道引子埋下、拿到关键情报的当夜,何子规收到一封自长安来的急信。

这并非江湖来信,未通过风雅楼的信道而来,而是走了官驿。

她接了信,一眼便看见信封上四字旧时词笔。

“靖轩亲启。”

将军披甲清世乱,英杰血刃靖轩辕。

若说这世上还能有一人以此名号唤她且令她心甘情愿应承乃至俯首,如今便只有这么一位。

大唐昔天下兵马副元帅、诸道兵马都统,今河东副元帅,郭子仪。

而李光弼当年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,不改营垒、不替士卒、不易麾帜,与她也有将属之情分,后来亦是以此封号唤她一声“靖轩”。只可惜逝者已矣,如今能以此称她的,也惟有郭子仪一人了。

她庄重而谨慎地拆了信,将那信笺展开。信上字迹刚劲有力,严毅肃然之意尽透纸背,似从滚滚而去的烽烟之中飒沓而来。

靖轩久别

今玄鹰符已撤、遗祸暂平。

靖轩、卿且自入江湖。

天高水阔、他日相逢。

落款惟一熟稔“郭”字印。

读过数遍,她闭了闭眼,靠近案上一盏灯,将信烧尽。灰烬簌簌而落,她解开外衫放在一旁,着那件旧时战袍起身。孤灯黯黯,昏黄的灯火映上她肩头至胸前的鬼面,流过一丝妖异狰然的光。

走出云归客栈,夜色清凉如水。她解下腰间那刻着一枝艳冶红梅的淡朱酒壶,先饮了一口,又抬手一倾,将壶中余下的酒尽数遥遥酹向长安。

一敬那未能前去送一程的英雄骨,一敬那久别后犹在长安记挂庇护的旧主帅。

一壶酒尽,她飒然撩袍、单膝着地,如昔时尚在军中那般,向着长安深深一垂首。

月色拉长了地上一袭孤影。